这一则与其他内容不同略显深奥理学是南宋以来形成的一个儒学学派
这一则与其他内容不同,略显深奥。理学是南宋以来形成的一个儒学学派,以朱熹为代表,心学则是明代正德、嘉靖间由王阳明开创的一个新学派,广义也属于理学。理学和心学的差异可用“道问学”、“尊德性”来区分,出自《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注重人的道德内省和自觉,而“道问学”则强调格物,采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路径,要即事穷理,这样可以防止流于一味听从心性,放纵心性,因而是正途,起到维持正统的作用。而王阳明学说则有感于道问学者“外心以求之”的弊端,反对学问仅止于记诵知识,提出“求理于吾心”的思想方式。这两种思想方式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而前者被视为正道,但易陷溺于支离,外心以求,不能端正心本;加以意识形态化之后的官方化理学流于虚伪化,故心学起而纠正之。但心学之蔽则在于放纵本心,不知收拾,大众化之后直接对社会文化的纵情纵欲一面有纵容之效。作者对理学和心学的差异总体把握十分准确,态度则明显倾向理学,只承认心学有救蔽之功,是典型的清人观点。
第一九五则
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我见人醇谨则爱],见人浮躁则恶,此可见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为醇谨。
]醇谨:醇厚,谨慎。醇,朴实,厚重。
别人夸赞我善良我就感到欣喜,说我凶恶我则感到愤怒,由此可见凶恶不是美好的名声,应该立志做善良的人;我见到别人醇厚谨慎就会喜欢他,见到别人心浮气躁就会讨厌他,由此可见心浮气躁不是好人该有的毛病,为什么不转而做醇厚谨慎的人呢。
【评析】
这一则劝诫人们要遵从基本的社会道德价值。善恶之别是人类基本道德信条,很少有人公开赞美恶,大多数人都相信善。既然如此,人应该遵从大多数人的意见,立志为善。就基本社会判断而言,整体上总是喜欢欣赏醇厚谨慎的人,不喜欢心气浮躁的人,所以人应当顺从社会判断,争取做一个醇厚的人。这话说得虽然没错,任何朝代善良和醇厚都受到推重,但这只是正统文化的一面;不同时代,文化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有的时代,表面上虽仍尊崇正统,私底下却发生变化,更推崇和追求另一面,如聪明伶俐,八面玲珑,为取得利益不择手段。很少见到人公开反对善,赞美恶,但官场和社会不是大量存在为钱权而不择手段的生存竞争吗?所以,一种文化不要看它公开说什么,而要看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就这一则的内容看,作者表述的生活态度和其背后的精神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实却是另一回事。什么时候社会文化能够崇尚言行一致,或起码公开和私底一致,社会就开始走上正路了。
第一九六则
处事要宽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宽平:宽松而平稳。
]激切:激动,激烈。
为人处世要宽松而平稳,但是不要有松散的毛病;修养自身贵在严于律己,但是不可以有激烈过分的行为。
【评析】
这一则讲如何把握处事与修身的尺度。处事要宽是讲胸怀广,不计较;要平是讲要公平,心境要平和,这与前面讲的是一致的。但此处提出要避免松散之蔽,即不要太过宽平,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以致连基本的原则都不讲。修身要严格甚至严厉,以抑制人性中的放纵,但也不可太激切,太过度,人有时需要放松,需要身心调节,适度的放松有助于身心的平衡。
- 怎样才能做好市场营销?三大法宝需掌握[图]
- 考小学教师编制条件[图]
- 公司不交社保,员工如何维权?[图]
- 在职场上该如何获得自信?[图]
- 雨天心情低落说说发朋友圈(100句)大全[图]
- 为什么人到中年,很少有身材苗条的?[图]
- 金荞麦可以养护孕妇吃吗?[图]
- 无法自拔的情感,我们是不是都疯了[图]
- 常做膝弯曲练习可防止膝关节骨质增生[图]
- 缓解头部疼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