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KTV招聘网!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贵港 [切换]
    贵港KTV招聘网 > 贵港热点资讯 > 贵港励志/美文 >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第一功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第一功

    时间:2022-11-09 03:39:02  编辑:快推网  来源:  浏览:668次   【】【】【网站投稿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第一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做人学问并重”。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曾国藩传》描述他“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他自幼跟随父亲读书,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第一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做人学问并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曾国藩传》描述他“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他自幼跟随父亲读书,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丁忧在家,接旨奉命办理湖南团练;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同治三年(1864),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天京,曾国藩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同治七年(1868),补武英殿大学士,调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受命处理“天津教案”,后再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青年时开始研读“二十三史”,“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在京为官期间,他跟从唐鉴、倭仁等人学习程朱理学,对儒学各派兼收并蓄,吸收诸子百家之长,转益多师,杂糅一体,“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他和湘军将领一起刊刻了《船山遗书》,将王船山的思想发扬光大,使“湖湘文化”甚至“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得以传承。他一反姚鼐“轻视汉学”的思想,注重汉学和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对古文尤其喜爱,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并重的学术主张。在家书中,他谦称:“吾阅读理书时,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而这正是做学问之道。《清史稿·曾国藩传》评价他说:“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这种兼容并包,直接影响到他的“事功”。“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其治军行政,务求踏实。”他带领湘军行军打仗,实行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湘军每到一处先扎营挖沟,“以静制动”“自固为本”。曾国藩自己曾经总结:“十馀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他知人善任,组建湘军后,奖掖后进,提拔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处理政务,“持大体,规全势”,表现出一位政治家应有的胸襟和眼光。国势日危之际,他主张购置西方轮船机械,并开启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他建议派留学生去西方学习深造,倡议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这些泽被后世的举措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曾国藩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所追求的“三不朽”事业。他做人“躬自实行”,严于律己,恪守“起早”二字,并终其一生以贯之。制定“课程十二条”,时时自省,“戎马倥偬之间,读书为学不倦”,“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有恒”。苏轼有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曾国藩当属后者。蒋介石也十分赞赏他这种“打脱牙和血吞”的坚忍沉毅,认为“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梁启超曾盛赞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然而,由于北上剿捻的失败、处理天津教案事件的不力,晚年的曾国藩招致朝野上下非议,他遗憾颇多,郁郁寡欢,兼以多年战争的摧残,很快就精衰力竭了。

    曾国藩逝世后,光绪二年(1876),由光绪帝亲自下诏,曾国藩的门人李瀚章编纂、李鸿章校勘,编刻了传忠书局版的《曾文正公全集》。该全集的参校人员达到三十三位,其中包括李宗羲、彭玉麟、沈葆桢、丁日昌、刘秉璋、俞樾、李元度、郭崑焘、薛福成、梅启照、吴汝纶、黎庶昌、王闿运等,这些人物大都是曾国藩的门徒或朋友,与其关系密切,深得其精神要旨。这一版本因编校团队阵容强大、声望显著,编辑严谨、点校精妙而流传甚广。湖南长沙传忠书局是一家“绅办官助书局”,当时专为刊刻《曾文正公全集》而开办,也因刊刻《曾文正公全集》而闻名于世。《曾文正公全集》刊刻完成后,传忠书局又延续了十四年之久,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由于业务减少而被合并。

    《曾文正公全集》包含《首卷》一卷、《奏稿》三十卷、《十八家诗钞》二十八卷、《经史百家杂钞》二十六卷、《经史百家简编》两卷、《鸣原堂论文》两卷、《诗集》四卷、《文集》四卷、《书札》三十三卷、《批牍》六卷、《杂著》四卷、《求阙斋读书录》十卷、《求阙斋日记类钞》两卷、《年谱》十二卷:

    (一)《首卷》包含《上谕》《谕赐祭文》《御制碑文》《国史本传》《神道碑》《墓志铭》等。在《上谕》中,清廷盖棺定论,评价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国史本传》详述了曾国藩从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进京为官到同治十一年(1872)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的功绩,认为他“器识过人,尽瘁报国”“忠诚克效,功德在民”。

    (二)《奏稿》为曾国藩向皇帝所奏陈的折子。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的“遵义大礼疏”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的“楚岸盐引淮川分界行销折”止,内容涵盖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北上剿捻、处理天津教案事件以及各项章程奏疏等。奏稿所陈叙事详尽,细节处动人心魄,颇有画面感。“其佳篇传播人间,士大夫多能举其词”。

    (三)《十八家诗钞》是曾国藩编辑的古代诗歌选集。遴选魏晋南北朝的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六家,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八家,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陆游三家,金代元好问一家,共十八家,收录古、近体诗六千五百九十九首,并对一些诗作做了圈点批注。

    (四)《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与之前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的《古文观止》比,此选本更能体现选编者的学术主张;与姚鼐主编的《古文辞类篡》相比,此选本更能体现曾国藩对经史类文章的重视。《经史百家杂钞》在晚清和民国时风行海内,影响极大,被毛泽东称为“最佳国学入门书”。

    (五)《经史百家简编》是《经史百家杂钞》的精简版。曾国藩在序目中有言:“咸丰十年,余选经史百家之文,都为一集,又择其尤者四十八首,录为简本,以诒沅甫。”又称:“兹别选简本,仅得四十八首,以备朝夕吟诵,约而易守。”是曾国藩为方便自己及弟弟们读诵而精选的文本。全书继续沿用《经史百家杂钞》的分类方式,其中韩愈的文章占了全书的1/4,足见曾国藩对韩愈文章的推崇,“研穷经文,尤好昌黎韩氏之文”。

    (六)《鸣原堂论文》是曾国藩选编的汉唐以来的名臣奏疏,共十七篇。曾国藩感于“久困兵间”,弟弟们雪中送炭,皆因“急难而来”。这种兄弟情深,特别像鹡鸰鸟一只离群其馀皆鸣的情形,故取《诗经》中《常棣》和《小宛》两诗“鹡鸰”之旨,名其堂为“鸣原堂”,以感念“打仗亲兄弟”的手足之情,并拟定为奏疏辑本的名称。曾国藩对所选奏疏加以“细批详评”“论述义法”,期望曾国华和曾国荃两位弟弟能领悟和掌握撰写奏疏的要旨。

    (七)《诗集》即曾国藩自己的诗歌集。分四卷,每卷之前标明了诗歌创作的起止年代。曾国藩所作大多为古体诗和律诗,极少绝句。语言自然朴拙,重在叙事。如:“荷花夏如海,当春垂万柳。”“寥落音书阔,多疑驿使差。”

    (八)《文集》主要是曾国藩写给同僚的祝寿序文或墓志铭等。或情感真挚,或文字质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最新便民信息
    贵港最新入驻机构
    155353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