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写信给我并为先祖父撰写了墓碑铭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写信给我并为先祖父撰写了墓碑铭文,我反复地观览诵读,心中感激与惭愧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夫铭、志之著于世09,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09,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09,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09。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09,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铭、志:碑文最后的韵文部分称“铭”,记述死者事迹的散文部分称“志”。
而铭者:下文关于“铭”的议论,本自《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古代有两种碑,一种是立于宗庙前用来测量日影,祭祀时系缚牛羊等牺牲的,另一种就是墓碑。
致:表达。严:尊严。
通材达识: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人。
墓志铭这一文体之所以能尊显于世,是因为意义与史传相近,但也有与史传不同的地方。大致说来,史传对于传主的善行、恶行没有不加以记载的,而铭,大概是古代那些功业德行显著、才能操行出众、志向远大、信守节义的人,唯恐不为后世人所知,一定用刻铭文的方式记载下来以显扬于后世。这种铭文有的放入家庙,有的存入墓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假如这是个恶人,那么在铭文中有什么可记载的呢?这就是铭文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就是使死去的人感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地方,活着的人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尊敬之情。而行善的人喜欢自己的生平事迹能被记载得到流传,就会发奋有所建树;作恶的人没有什么事迹可记,就会因此感到惭愧和惶恐;至于那些学识渊博、事理通达之人,忠义刚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美好的言论和善良的行为,都记载在铭文中,就足以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铭文这样警戒劝勉的作用,不和史传相近,那又和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09,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09。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09,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10,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及:到。世:世风。衰:衰败。
勒铭:把铭文刻在石碑上。勒,刻。
公:公正。是:正确。
公卿大夫:泛指达官贵人。里巷之士:指普通老百姓。
到了世道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心只要褒扬自己死去的亲人而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也都要镌刻碑铭用来向后世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受其子孙的请求,如果直接写上死者的恶行,从人情道理上又不应该,于是铭文从此就开始有不实之词了。后世想请人撰写碑铭的人,应当观察作者的为人,假使托付的人不妥当,撰写的铭文既不公正又不符合事实,那么铭文就不能够在当代流行,在后代传扬。因此千百年来,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死后没有谁没有碑铭,但传下来的却不多,这个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请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符合事实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