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
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尹文端公说:“宁人等粥,毋粥等人。”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近有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不得已,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余尝食于某观察家,诸菜尚可,而饭粥粗粝,勉强咽下,归而大病。尝戏语人曰:此是五脏神暴落难,是故自禁受不得。
见水不见米,不是粥;见米不见水,也不是粥。一定使水米交融,柔腻一体,才能称得上是粥。尹文端公说:“宁让人等粥,而不要粥等人。”这真是名言,防止时间长了,粥味道变了,汤也干了。近来有人煮鸭粥,在粥里加上荤腥;有人煮八宝粥,在粥里加入果品,都失去粥的正味。如不得已,非加不可,那夏天用绿豆加入粥中,冬天用黍米加入粥中,以五谷入五谷,尚无大碍。我曾经在某观察家中吃饭,各种菜肴尚可,但是饭粥粗糙,勉强吃下,归家就大病一场。我曾就此事与人开玩笑:此是五脏神落难,当然经受不起。
茶酒单
袁氏《茶酒单》,主要是对茶酒的相关内容进行经验总结与评点色味。先以概述形式对茶酒进行总括,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茶品、酒品分别评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袁氏从多个方面对中国茶文化的烹饮特色作了总结。如饮用水的选择,又如茶叶的保存。因为茶叶干燥后,其形成的多孔组织会导致茶叶吸潮,具有较强吸附性,袁氏在单中提出了石灰干燥法。袁氏也强调了泡茶水温控制的重要性。
袁氏还对当时著名茶品进行介绍,包括武夷茶、龙井茶、常州阳羡茶、洞庭君山茶等,并作了一定的点评。
袁氏也对酒品进行了介绍。古人饮酒多温酒而饮,袁氏认为温酒必须守中适度,提出隔水温酒之法。
袁氏介绍酒品多以黄酒类为主。如绍兴酒、常州兰陵酒、金华酒等,以江浙地区为主。也有一些地方性的名酒,如德州卢酒、四川郫筒酒等,多为低度酿酒。蒸馏酒类的高度酒,只提及山西汾酒。而且对于一些肥腻高脂的菜肴,更提倡以烧酒伴饮,也体现时人的饮酒风尚。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不可7。作《茶酒单》。
六清:即水、浆、澧(lǐ)、(liáng)、医、酏(yǐ)。语出《周礼·天官·膳夫》:“膳用六牲,饮用六清。”澧,甜酒。,糗饭杂水。医,没过滤的酒。酏,稀粥。
喝七碗腋下生风,饮一杯忘掉世尘,饮用非六清不可。因此作《茶酒单》。
茶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8?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8,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8,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8。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列于后8。
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的人以及来往官员途中歇息换马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