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代有很多人训释该书,南朝宋骃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基础,吸收儒家经传和诸子百家之说,又摄取前人成果,撰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为现存最早而又完整的旧注。唐司马贞又采各家旧注作《史记索隐》三十卷,注音与释义并重,提出不少新见解。唐张守节以毕生精力撰《史记正义》三十卷,训释详备,质量又有提高。清梁玉绳作《史记志疑》,侧重考证书中史事。日本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汇集了各家注释和考证成果。水泽利忠又撰《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补充《会注考证》。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嘉靖、万历时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时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都是质量较好、流传较广的刻本。同治时又出现金陵书局刻本,此本是张文虎在钱泰吉校本基础上参酌众本形成的,错讹较少。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即金陵书局刻本。
《汉书》
纪传体西汉断代史。共一百篇,其中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作者班固,字孟坚。其父班彪撰写《后传》六十五篇,作为《史记》续篇。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班彪去世,班固开始整理《后传》。他认为《后传》不够详备,便在《后传》基础上,着手撰写《汉书》。和帝永元四年(公元)班固卒时,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续撰,后又命跟随班昭学习《汉书》的马续踵成之,据司马彪《续汉书·天文志》所载,马续补修的仅为《天文志》。
该书体例与《史记》大略相同,都是纪传体。但《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断代史,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书”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载人《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人“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
《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班固曾任兰台令史,负责掌管皇家图籍,典校秘书,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资料;又加上编写《汉书》有《史记》、《后传》作为主要依据,因此,使《汉书》保存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记载,虽然《汉书》基本上移用了《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一,移用时也常常增补新的内容。如《贾谊传》增加了“治安策”,《晁错传》补入了“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贤良策”,《路温舒传》增收了“尚德缓刑疏”,《邹阳传》增补了“讽谏吴王濞邪谋书”,《公孙弘传》补人了“贤良策”等,在不少人物的传记中增加了一些史事,提供了新的史料。另外,《汉书》还在《史记》之外新立了一些篇目,仅纪传部分就增加了《惠帝纪》和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李陵、苏武等传。至于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班固在《后传》的基础上,博采其他书籍,斟酌去取,缀集成篇。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称完备。
《汉书》还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九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首先叙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是研究秦汉宫制不可缺少的资料。
《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由《史记》八书演变来的一些志,内容与《史记》也多有不同。如《食货志》是由《史记》的《平准书》演变来的。它有上下两篇,上篇言“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篇谈“货”,即商业和货币情况,不仅是记述西汉经济的专篇,而且对汉以前的情况有所追述,内容超出了《平准书》。在八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系统地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古代兵刑不分,该志又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剔除其中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志中保留的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的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创新,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因而受到后人的推誉。
《汉书》始出,学者莫不讽诵。但由于它喜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已开始注音释义,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汉书》音注更多。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家。颜、王的注本,是《汉书》旧注的代表作。年中华书局出版《汉书》标点校勘本,它以《汉书补注》本为底本,参校北宋景祐本、明末毛晋汲古阁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同治金陵书局本,并吸取了前人考订成果,辨正了文字方面的谬误,是《汉书》流传过程中一种较好的版本。